InBrand Publishing. Life Aesthetics Online Magazine.

关于读书

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无疑是丰富一个人精神世界较好的生活态度。


想到写这篇文章,是经常看到网上有一种观点说"只思考不读书是愚蠢的",另有大师杨某有句名言"你想太多是因为读书太少"。这些观点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看法,那就是读书比思考重要。


今天,AI的发展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呈井喷式爆发。未来,想象力、创造了将会成为人类优于AI的重要能力!根据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我想从创造力的层面分享一些关于读书与思考它们分别的价值。


我对读书的理解是:价值观→观察力→思考能力→阅读。接下来就从阅读与思考两个方面谈一下拙见。


之所以把价值观放在首位,是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是其价值观决定如何走过的。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一生所有行为都将受这一目标的影响。比如,一个人想成为有钱人,那么其就选择了一个超级红海的赛道,这意味将和14亿人在竞争;如果一个人想成为胸怀天下的人,那么在这条路上不仅不拥挤还能够很从容的体验人生每一步的精彩,因为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感受世界、创造美好。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思考人生的宽度与广度,这是个体人生的基石,其他都是基于这一前提之下的行为。


那么,我想就"想太多,读书少"观点的对立角度,谈一下喜欢思考的价值。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比最大,在新中国没有扫盲之前,大部分民众没有文化。但是,我们都知道有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却非常有智慧,她们并不读书,但并不影响她们拥有聪慧的头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男男女女不识字,却是成功的商业奇才。再者,自古有多少名将大字不识却有着非凡的谋略,这完全取决于其判断及思考能力。最后,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人类连文字都没有的时候,为人类创造出文字的第一个人,要去哪里读书?


通过分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一个用心观察所处社会的种种,善于通过思考去尝试解决一些问题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个体内生天然的创造性思维,是具备从0到1无中生有的潜力。


现在,我们看一下读书与思考它们分别的表现。


先看读书的行为对人的影响。读书本质上是吸收及学习的过程,是由外部信息进入到人大脑里的内容。大多数人们对于读书的态度保持着对作者权威性尊重而较少质疑,特别是在无目的阅读的情况下,通常接收信息是常态。书有专业工具书及杂书的粗略之分,工具书通常是用于支持个体专业提升之用,严格地说不能算是阅读习惯之内,它更像辞典类必备的存在,杂书是讨论的范畴。社科类、文学类、科普类...


如果从“想太多是因为读书少”的对立观点看,一个人热衷读书,什么书都看,是否能准确地对所有书籍中各种对立概念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当外部信息涌入大脑时,判断信息价值的依据源自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就像现在公共信息场域如抖音这样的内容分发平台,每天充斥着海量的、对立的、真实的、虚假的、自私的、客观的信息,人们要如何判断信息的正确性,对于只习惯于吸收信息而不经大脑思考、判断的行为,无疑是危险的。这与读书异曲同工并无二至,只不过是信息呈现形式不同。


在读书受益的层面,当今最典型的案例是董宇辉,能够将所读过的所有书籍,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的在合适的场景脱口而出,堪称最会读书的人。然而,大多数人完全无法做到,原因不复杂,在一个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以及价值观不清晰的前提下,大量阅读很可能让人进入更加迷茫的状态,董宇辉之所以能够做到会读书,完全是基于他有着正确的价值观、长期主义践行者以及善良的本性,可以在走在人生道路上即便没有阶段性明确人生目标,也能做到专注每一段经历的当下的平和心态,但是这些对于急于寻求人生答案的人而言显然是无法承受的生活状态。


因此,仅靠读书从外部吸收信息的方式来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其结果完全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建立了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否则很可能就应了那句话“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读了那么多书还是过不好一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还是错误的,认为过得好一生的标准是有成功的事业、很多的财富、年纪轻轻就财富自由等等诸如以物质作为标准的评估体系,这显然是当今令大多数人焦虑的源头,很多女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仅停留在可以不看价签的随意买买买的生活状态,这些种种都是在通过吸收外部信息的情况只看是否能够向生活索取更多的物质的价值取向驱使的行为方式。而读书的结果大都陷入这种状态,包括诸多自认为身处中产的精英群体,都在这些生活认知里打转。更有甚者,很多自认为读了很多书的所谓精英基本都会跳入毛主席提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书呆子陷阱,比如很多所谓经济学家除了照搬不符合国情的理论生搬硬套的套在国家治理的理论输出方面,完全缺乏因地制宜活学活用的读书精神,这更可怕。


现在我们再看喜欢观察思考的行为方式。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为了便于记录为生存技能所积累各种发明创造而产生的。像观察四季更替、驯服小麦、持续地发现各类供人类食用的食物、机械的发明...几乎所有的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无不源自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模仿大自然万物的习性、发现规律等等行为习得。可以说,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就是人类一本无字的百科全书。人们通过观察、思考、反复实践、用抽象及逻辑思维归纳总结,最后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供后人享用。读文字的书与读大自然的无字百科全书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跟随前人的脚步模仿再创造,一个是通过与大自然对话,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以无中生有的方式进行开创式创造。客观的说,现代人并不比古人更聪明,相反,是古人在什么条件都没有的情况下为后人创造出了无数改善人类生存发展的发明,才得以让我们现代人可以在这些基础之上不断精进。所以,从零到一大都是没有任何借鉴与参考的无中生有的创造,从1到N是在模仿前人的行为下的改进,至于哪个更重要无从评判,但是开创性行为无疑是让模仿者得益的事实。这就是读书与观察思考两种行为方式最终能够产生结果的大概率事实。


那么,我们再进一步看看什么样的人群比较多产生观察思考的行为。通常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大多出现在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如绘画雕塑摄影等、设计师、拥有独创精神的高级工匠、从事农作物开发种植的人群...这些领域虽然行业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性,都需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研究(思考),再进行实践得出结果,这些都属于创造力范畴。文学、摄影、创作、绘画、设计、工匠,这些创造性活动都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事物的特征、习性等才能通过自己擅长的表现形式创作出作品。像文学、绘画、摄影除了用眼睛观察,还要用心去体会,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社会观察家,因为这些领域的创作大都与反映社会现状有关。所有从事与创造力有关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除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还都动手能力很强。


到这里,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什么是基础知识?拿文学小说体举例,这是最普及的受众形式,且大多数人对作家这一职业都报以羡慕的态度。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一个人只要认识3000个字,会造句,人人都能成为作家,你会信吗?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能打动人,绝不是靠什么写作技巧,能够触及心灵的好作品是每一个字都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王朔是一个小学水平的作家,并且没有任何的写作技巧训练,完全是靠着对生活中感兴趣的人事物的真实感受,且还是一个视金钱如粪土的人。社会上很多从事写作的人并非由衷的喜欢写作,大都或是为了社会地位、为了金钱、为了写而写,所有的艺术创作只要出发点有对金钱的欲望,其文字里势必会透露出欲望的气息,不纯粹的艺术就带有世俗的浊气,无法触及纯净的灵魂是自然的。当然,这并不能排除这些作品没有人喜欢,只是这类作品就像快餐一样如过眼烟云无法随着时间沉淀。这里我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写作并不要多么绚丽的背景,且只要有基本功,能打动人心的是那部分纯粹的创作精神,那种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感受力。其他领域相同,基础数学、基础物理...都是从事相关领域的主要条件,其他的全靠一个人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进而去完成创造的过程。


所以,如果一个人整天喜欢胡思乱想,那么恭喜已经具备了开创性行为的潜质,因为大多数人都停留在能不动脑子就不要想事情的状态,而思想活跃是能够产生很多问题的前提,最糟糕的是一个人什么问题都没有。那么,如何将每天的胡思乱想烧脑细胞的现象变得有价值呢?训练将思绪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展开思考。这个思维链条就是:确定喜欢的领域——仔细观察与之相关的所有人事物——思考如何将观察到的心得整理出头绪——通过反复实践获得结果——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反复循环这一思维链条,等过几年十几年,就有机会获得由喜欢成为擅长再到精进的结果。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有抽象及逻辑思维,就可以将这一过程写成著作出版,进而可以帮助其他人获得间接经验。这就是创造的价值。对于善于观察思考的人而言,读书只是辅助性行为,并且不会对遇事就要到书里寻找答案产生路径依赖,因为思考习惯帮助自己从内在寻找解决方案,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过程。


切勿掉进学历陷阱。现代人类被驯化成规模化生产的标准化工具,用读书代替思考,再通过光鲜亮丽的学历背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从此在被定义为工具(高学历就有机会成为高级工具)的人生道路上闷头狂奔。但是,就个人价值而言,不过是在拾人牙慧的学习过程中忽略了通过深度思考充分的开发自身创造的价值。人们经常会被一个悖论现象困扰,为什么总是学历低的当老板雇佣学历高的来打工呢?本质上就是一个靠一路读书获得打工机会,一个靠向社会学习,通过观察思考尝试开创新领域,这就是学历陷阱。当然,今天社会发展的成熟度没有人可以完全拒绝从文字形式里获取知识以及间接经验,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知本家(拥有技术背景的创造者)更能产出高价值。但是,也有很多只是在一些社会上培训班学了几天的天才黑客(白客)从事着顶尖技术的工作。并非对学历有偏见,只是对学历执着很容易消磨掉开创性思维,因为安全感是开创性思维的天敌。


无论是读书还是思考,只要加强缺失的那部分,就还能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最糟糕的是既不想动脑子又不想读书的人,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完全取代人类工作的时候,将彻底丧失作为人的价值存在,很可能完全沦落为靠国家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的群体。届时,困扰人的不再是工作不工作的问题,而是活着没有任何意思的情况。到那时,社会可能需要大量的心理辅导职位帮助这个群体消除自我毁灭的想法。


未来社会,如果AI发展不被人为停止,那么,人类将要彻底改变人生需要工作来保障生存的经济活动思维,转而全人类朝着星际宇宙探索的世界进军。届时,世界各国需要远超现在以少数精英群体治理的具有开创性思维的巨量人才,人人都要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下充分开发创造性思维的群体价值,向着探索太空的方向飞速前进,战争形式也可能随着能源的无限供应而终结。


基于网络、平台的个体内容的创造将更加丰富、多元,随着机器人的普及,在马斯克预计地球将有200亿的机器人存在前提下,机器人维修、管理、二手销售等新兴职业也将暴增。人类也将从现在的囤货心里(积累资本也算囤积)被极为丰富的物质供应取代,人类将会因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诞生彻底迈向不被物质所裹挟的高级文明。工作仅仅是为了体现个人创造的价值以及为了打发无聊的人生必须找点事做的社会形态。


最后,我想写下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正直、善良且不失锋芒、勇敢、心中有大爱、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终身学习的生活态度。一个人能在这样的价值驱动下进行生活工作,就不会失去生活目标!且获得身心健康!


*作者:辰莫,2025年2月21日,于上海

*版权所有,请勿抄袭、擅自转载,非常感谢!

Tags: Culture

Good Design need to be Looking for!

Good taste design is about unique style
join and take information now.

About Us

InBrand Creative & Design are Online Publishing & Consulting in art & Fashion services. We are focus on art&Culture, creative design, fashion and brands consulting services.

Get Consultation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3.InBrand All rights reserved.